雷射光療中心03-5351315
健保門診掛號03-5359779

黴菌感染

你是菌男黴女嗎?

fungus

「醫師,我身上這個一圈一圈癢得要命的到底是什麼啊?我自己去藥房買了溼疹藥膏,為什麼擦了好久都沒有好?」

黴菌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,尤其夏天悶熱潮溼的季節,在門診更是常見。由於有的病灶會癢,常被病人誤以為是溼疹,拿了治療溼疹的藥膏,反而愈擦愈嚴重。黴菌感染的部位非常多元,大致可以依照它的部位及表現,分成以下幾類:

遇到一些難以判斷是不是黴菌感染的情形時,醫師可以使用皮屑顯微鏡檢查來做進一步確診,如果懷疑是指甲的黴菌感染,也可以剪取一小片指甲,送病理化驗加特殊染色,這是目前檢測灰指甲準確性最高的方式。

「我為什麼會得黴菌感染啊?誰傳染給我的?」

陳宛玎醫師指出,黴菌常見的來源有三大類:人類傳染、動物傳染、土壤傳染,所以要找來源時,醫師通常會問幾個問題:家裡有沒有人得黴菌感染、有沒有養寵物或接觸動物(不止常見的貓狗、連馬、刺蝟一類的動物也都有可能)、有沒有徒手接觸土壤。有時候臨床症狀也可以幫助我們猜測感染的來源,通常由動物或土壤來的黴菌,會造成比較嚴重的皮膚發炎,因此出現膿泡的機會比較高、發紅也會更為明顯。不同種類的黴菌感染,可能的來源也不一樣,例如:頭癬可能是因為共用梳子(包括去洗髮店洗頭時共用的)被傳染、香港腳則可能是共穿拖鞋造成感染。黴菌也有可能是自己傳給自己的,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有香港腳的病人,因為會癢常用慣用手(通常是右手)去抓,造成兩隻腳掌及右手掌的合併感染。


「醫師說我是念珠菌感染,跟一般的黴菌感染有不一樣嗎?那皮屑芽孢菌又是什麼呢?」

從生物學上的分類來說,黴菌包括了皮癬菌家族及酵母菌家族,一般常見的香港腳、股癬多半是皮癬菌家族的黴菌造成的感染,而酵母菌家族只包含了兩隻會造成人類疾病的菌:念珠菌和皮屑芽孢菌。念珠菌一樣好發在悶熱潮溼的環境,但除了紅紅一片外,可能出現一些衛星樣的小病灶環繞在邊緣,合併小小細細的脫屑,最常見的位置是手指縫(尤其常碰水的病人)、皮膚皺折處(腋下、乳房下方、生殖器附近),如果有糖尿病、免疫力較低的病人,更是感染此菌的高風險群。原則上念珠菌的治療大多數的抗黴菌藥物也可以治療,但有幾種抗黴菌藥物是只針對皮癬菌,那就不能用於念珠菌感染。相反的,也有幾種藥是只針對念珠菌的(市面上許多的四合一藥膏中的抗黴菌成份,其實是加這種),那對於常見的香港腳、股癬就幾乎沒有效果。皮屑芽孢菌雖然一樣是酵母菌家族,它的表現就很不一樣,臨床上常見由皮屑芽孢菌造成的疾病是汗斑及黴菌性毛囊炎,有人認為脂漏性皮膚炎也跟此菌有關。汗斑是以白色或棕色合併細小脫屑的病灶來表現,而黴菌性毛囊炎則很像一般的痘痘,但每一顆都長得很像、容易發癢,而且中心容易有小膿疱形成。悶熱、潮溼、流汗是這隻菌的主要誘發因素,因此,妥善配合醫師的治療,減少流汗是治癒這類疾病的不二法門。


「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得黴菌感染了,有辦法可以預防嗎?」

蔡坤穎醫師說,不論哪一種黴菌,幾乎都是喜歡悶熱潮溼的環境,因此保持乾燥、涼快、通風是預防上最基本要做的。免疫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,所以良好的生活習慣、血糖控制,也有助於遠離黴菌感染。其他注意事項包括:避免摳抓以免造成自體感染、避免共穿衣物/共用梳子/共穿拖鞋、避免接觸動物,如果已經知道有合併感染的家人/寵物要一起尋求治療,才不會互相傳染。另一個重點:要完全治療到好。許多病人會在症狀改善後就自行停藥,這樣很容易在剛停藥不久就又復發,因此,建議要遵守醫師的指示,把療程治療完全(每一個部位的黴菌感染,需要的療程時間長短不同),才能避免反覆的黴菌感染。


「我可以怎麼治療呢?聽說吃灰指甲藥很傷肝,我可以吃嗎?」

陳宛玎醫師指出,臨床上醫師會視病情選擇合適種類的抗黴菌藥物來做治療,較輕微的可以用局部抗黴菌藥物,如果很癢或發炎嚴重再加上口服或局部的止癢、抗發炎藥物。較為嚴重、大面積,或者黴菌已經深入毛囊(如:頭癬、黴菌性毛囊炎)、指甲,則要評估是否需要加上口服的抗黴菌藥物。坊間一直流傳口服的抗黴菌藥物很傷肝,也造成了許多病人不願意吃口服藥,但其實醫師會評估病人的情形,並在適當的時機予以抽血檢查,如果抽血結果都正常,原則上吃藥是很安全的,反而是在嚴重的黴菌感染如果拒絕以口服藥物治療,則可能拖延病情,造成更不好的結果。如果有合併細菌感染(最常見就是在腳縫的位置),則需要一起治療,才能徹底解決。

身在台灣這個美麗但溼熱的寶島,黴菌感染變成全民都可能遭遇的問題,但只要好好配合醫師做好預防及治療,我們一定可以遠離「身體發霉」的窘境。


延伸閱讀

fungus

「醫師,我身上這個一圈一圈癢得要命的到底是什麼啊?我自己去藥房買了溼疹藥膏,為什麼擦了好久都沒有好?」

黴菌感染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疾病,尤其夏天悶熱潮溼的季節,在門診更是常見。由於有的病灶會癢,常被病人誤以為是溼疹,拿了治療溼疹的藥膏,反而愈擦愈嚴重。黴菌感染的部位非常多元,大致可以依照它的部位及表現,分成以下幾類:

遇到一些難以判斷是不是黴菌感染的情形時,醫師可以使用皮屑顯微鏡檢查來做進一步確診,如果懷疑是指甲的黴菌感染,也可以剪取一小片指甲,送病理化驗加特殊染色,這是目前檢測灰指甲準確性最高的方式。

「我為什麼會得黴菌感染啊?誰傳染給我的?」

陳宛玎醫師指出,黴菌常見的來源有三大類:人類傳染、動物傳染、土壤傳染,所以要找來源時,醫師通常會問幾個問題:家裡有沒有人得黴菌感染、有沒有養寵物或接觸動物(不止常見的貓狗、連馬、刺蝟一類的動物也都有可能)、有沒有徒手接觸土壤。有時候臨床症狀也可以幫助我們猜測感染的來源,通常由動物或土壤來的黴菌,會造成比較嚴重的皮膚發炎,因此出現膿泡的機會比較高、發紅也會更為明顯。不同種類的黴菌感染,可能的來源也不一樣,例如:頭癬可能是因為共用梳子(包括去洗髮店洗頭時共用的)被傳染、香港腳則可能是共穿拖鞋造成感染。黴菌也有可能是自己傳給自己的,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有香港腳的病人,因為會癢常用慣用手(通常是右手)去抓,造成兩隻腳掌及右手掌的合併感染。

「醫師說我是念珠菌感染,跟一般的黴菌感染有不一樣嗎?那皮屑芽孢菌又是什麼呢?」

從生物學上的分類來說,黴菌包括了皮癬菌家族及酵母菌家族,一般常見的香港腳、股癬多半是皮癬菌家族的黴菌造成的感染,而酵母菌家族只包含了兩隻會造成人類疾病的菌:念珠菌和皮屑芽孢菌。念珠菌一樣好發在悶熱潮溼的環境,但除了紅紅一片外,可能出現一些衛星樣的小病灶環繞在邊緣,合併小小細細的脫屑,最常見的位置是手指縫(尤其常碰水的病人)、皮膚皺折處(腋下、乳房下方、生殖器附近),如果有糖尿病、免疫力較低的病人,更是感染此菌的高風險群。原則上念珠菌的治療大多數的抗黴菌藥物也可以治療,但有幾種抗黴菌藥物是只針對皮癬菌,那就不能用於念珠菌感染。相反的,也有幾種藥是只針對念珠菌的(市面上許多的四合一藥膏中的抗黴菌成份,其實是加這種),那對於常見的香港腳、股癬就幾乎沒有效果。皮屑芽孢菌雖然一樣是酵母菌家族,它的表現就很不一樣,臨床上常見由皮屑芽孢菌造成的疾病是汗斑及黴菌性毛囊炎,有人認為脂漏性皮膚炎也跟此菌有關。汗斑是以白色或棕色合併細小脫屑的病灶來表現,而黴菌性毛囊炎則很像一般的痘痘,但每一顆都長得很像、容易發癢,而且中心容易有小膿疱形成。悶熱、潮溼、流汗是這隻菌的主要誘發因素,因此,妥善配合醫師的治療,減少流汗是治癒這類疾病的不二法門。

「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得黴菌感染了,有辦法可以預防嗎?」

蔡坤穎醫師說,不論哪一種黴菌,幾乎都是喜歡悶熱潮溼的環境,因此保持乾燥、涼快、通風是預防上最基本要做的。免疫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,所以良好的生活習慣、血糖控制,也有助於遠離黴菌感染。其他注意事項包括:避免摳抓以免造成自體感染、避免共穿衣物/共用梳子/共穿拖鞋、避免接觸動物,如果已經知道有合併感染的家人/寵物要一起尋求治療,才不會互相傳染。另一個重點:要完全治療到好。許多病人會在症狀改善後就自行停藥,這樣很容易在剛停藥不久就又復發,因此,建議要遵守醫師的指示,把療程治療完全(每一個部位的黴菌感染,需要的療程時間長短不同),才能避免反覆的黴菌感染。

「我可以怎麼治療呢?聽說吃灰指甲藥很傷肝,我可以吃嗎?」

陳宛玎醫師指出,臨床上醫師會視病情選擇合適種類的抗黴菌藥物來做治療,較輕微的可以用局部抗黴菌藥物,如果很癢或發炎嚴重再加上口服或局部的止癢、抗發炎藥物。較為嚴重、大面積,或者黴菌已經深入毛囊(如:頭癬、黴菌性毛囊炎)、指甲,則要評估是否需要加上口服的抗黴菌藥物。坊間一直流傳口服的抗黴菌藥物很傷肝,也造成了許多病人不願意吃口服藥,但其實醫師會評估病人的情形,並在適當的時機予以抽血檢查,如果抽血結果都正常,原則上吃藥是很安全的,反而是在嚴重的黴菌感染如果拒絕以口服藥物治療,則可能拖延病情,造成更不好的結果。如果有合併細菌感染(最常見就是在腳縫的位置),則需要一起治療,才能徹底解決。

身在台灣這個美麗但溼熱的寶島,黴菌感染變成全民都可能遭遇的問題,但只要好好配合醫師做好預防及治療,我們一定可以遠離「身體發霉」的窘境。

延伸閱讀

蔡坤穎
蔡坤穎 醫師
現任
  • 安慎診所 皮膚科/雷射光療中心 院長
學經歷
  •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第一名畢業
  • 台大生物醫學碩士學位
  • 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/總醫師/專科醫師
  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皮膚科主治醫師
  •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美容醫學注射技術訓練指導員
  • 台積電特聘總廠員康診所皮膚科門診
陳宛玎
陳宛玎 醫師
現任
  • 安慎診所 皮膚科/雷射光療中心 主治醫師
學經歷
  •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第一名畢業
  • 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
  •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/總醫師/專科醫師
  • 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
  •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皮膚科會員/專科醫師
  • 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會員
SHARE/分享
頁面往上

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。(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,進入醫療機構之網址(域)直接點閱者,不在此限)